不能忘记的记忆
[/S2/]----写在《钱塘古迹》之前的[/s2//]
杨新
蔡国梁哥哥的《钱塘古迹》万年笔画集不久就被贴在便签上,叫我写文案,我毫不犹豫地欣然受命。 是的,我们曾是兵团的战友,所以我很抱歉这种心情,是的,国梁为我们献上了艺术美食,所以我们不能拒绝脍炙其人口; 但更重要的是,国梁的作品唤醒了我们脑海深处的记忆。 在熙熙攘攘的人们每天在街上奔跑的时候,在千年古城朝着现代城市急速前进的今天,又有多少人会在昨天和前天回顾呢? 但是,什么样的过去的记忆,不应该被忘记呢?
翻开画集,仿佛岁月渐渐浓缩,时间开始倒流,陌生的熟悉的画出现在我们面前。 平湖秋月,不是断桥残雪吗? 没想到百年前的西湖就是这样的风景; 那不是巷子里的馄饨担,路上的黄包车吗?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今天小时候看到的场景; 在街上乱跑、弹棉花、爆米花的老人,以及笑着搅乱社会、拍西洋画、打弹珠的孩子们,今天在哪里呢? 大运河边的旧码头,涌金门里的旧水闸,早就消失在历史深处了。 在国梁的笔下,杭城昔日、西湖古迹、先人的市井生活如幻灯一般层出不穷,不由得将人们的思念带到了我们古老城市逝去的岁月。 我想网民们很喜欢这本图画书,也有人很有趣地知道图画书背后的故事吧。
其实,我和国梁哥一生无知,50年前,我们在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广阔的天地里驰骋,与天争地。 他被认可的是三年前的杭州知青书画展,我被一些钢笔画作品迷住了。 画面上倒映着20世纪30年代西湖的古老景色,纤细细密的线条,描绘出沧桑,亘古不变的景象,令人驻足。 一听,发现作者名叫蔡国梁,当时也在兵团务农。 一提到背靠黄土的日子,战友的心情自然涌上来,我们之间也没有了距离。 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初中辍学上山下乡了,除了少数人之后有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深造,大多数人没有这个幸运。 所以,我很惊讶国梁有这么优秀的绘画造诣,所长是钢笔画。 这样舶来的画种本来就不普及,要达到相当的水平更难。 正好那个时候,由于多年从事文化的职业习性,我建议他用钢笔画的样式,描绘古老的杭州、古老的西湖的样子。 这是艺术创作,也是记录我们城市文化记忆和历史片段的尝试,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件。 这个想法在当时只是一个词,但没想到国梁哥会一边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边马上行动。 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得到了杭州市档案局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并得以实施。
到现在,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国梁哥终于完成了这个不简单的使命,出了102部作品,经过严格挑选编入图画书的有87部。 很少有人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心血。 我在知情的情况下,参与并目睹了他创作的全过程。 首先明确整体构想、创作的大致框架; 然后,就是广泛收集素材,到处奔波,寻找古老杭州的照片,真实再现历史的瞬间。 然后,重复比较、筛选,选择比较中意的照片; 最后,是历经春夏秋冬的伏案创作。 在此期间,多次调整思路,不得已放弃所画的作品,稍后寻找合适的旧照片,开始新的创作。 其中的甘苦,非通过者很难明白。 我问国梁,这两年多你是怎么度过的? 他说,前后近1000天,朝夕思虑,寝食不安,所有的心都画在画上,平均每天报废一只笔,10天完成一幅画。 现在,他心血来潮画的这些作品,都捐赠给杭州档案馆作为收藏。
如果告诉你的话,国梁退休后开始画钢笔画的,你能相信吗? 这样,那一年,温州电视台要制作兵团知青专题片。 碰巧主事也是兵团的战友,作为配图请他画了几张钢笔画,试着描绘了那一年兵团的场景。 因为黑白影像很有历史感,他试着画了几张,但意外地受到好评,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笔了。 5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画上度过。
岁月转瞬即逝,他的画也没有浪费时间,每天都在精进。 其实,了解国梁的人并不奇怪。 因为他既不是天赋奇才,也不是总是醒着的。 他的艺术成就要归功于他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努力。 国梁从小就热衷于画画,聪明好学。 正好他的邻居俞德明老师是美术老师,所以国梁拜他为师,从素描油画、中国画、什么都入手,掌握了扎实的童子功。 多亏了这本事,当了几年农民后,他调到兵团工业园(地毯厂)做图案设计。
到了80年代,他又以专业第一、文化课第十名的名次进入杭州科技大学工艺美术科,接受了正规的美术教育,他的艺术创作在这里又上了一个台阶。 其实,从小时候开始,国梁就没有放下过画笔,画画对他来说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早就融入了他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有他的记忆和情感,有他的寄托和追求,他热衷于画画,画画也有乐趣。 艺术都是相通的。 因此,他在花甲之年第一次拿起钢笔画画时,毫不犹豫,毫不生疏,一切都那么有道理,水到渠成。 年,他创作的钢笔画《淞沪大战》参加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展。 年,他的大幅钢笔画作品《孙中山在浙江》被选为中央民革、中国美协、中央文史馆主办的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全国展。 年,他的钢笔画作品在全国钢笔画展上获得了铜奖和银奖。 所以,作为兵团的战友,我为国梁的成就感到自豪。 浙江生产建设兵团虽然出了各种优秀人物,但都是在十分困难艰苦的条件下,矢志不移、自强的结果,国梁也是其中之一。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努力,不仅造就了自己,还为一代知青树立了标杆。
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 在工业化、城市化、新闻化、全球化的时代浪潮笼罩、挤压、随波逐流的时候,我们这样的一代人,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社会变迁。 祖先的手艺、古来流传的衣食住行、昔日的城市风貌、世世代代的乡风民俗,都没有像今天这样迅速离开过我们,有些已经消失了,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我们听到那个,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不能忘记,历史必须继承文化。 这是人类迅速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也是现代中国人的使命。 我相信所有和我一样,生于斯、长于斯的杭城子民也有同样的理念。 今天,当我们和这座古老的城市一起,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向未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那是因为我们的记忆相连,感情相连。 那里有我们的精神寄宿,有我们的文化标志,也有我们民族诞生的胎记。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向国梁哥道谢。 因为从他的笔下,我们再次回顾走过的足迹,领略了乡愁的味道。 当然,我衷心感谢杭州档案局的领导和朋友们。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看不到这本图画书的出现。
2019年7月20日,宝石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