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白一
徐白一,字古沙,号天佐人客,1958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退休前为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中国古典绘画研究所所长、艺术系教授。
徐白一从1989年开始周游日本、韩国、美国,举办个人展览、交流讲学,从2001年到2008年住在纽约,专注于绘画研究和创作,参观了欧美各大博物馆。
在创作中主张回归经典,提出中国画是一个文化精神状态下的两个标准。 即五代至两宋画家画的标准和诗书画印刷为一体的文人画标准,但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一个组成部分,决不是中国画的主干标准和唯一标准。 通过近40年的研究,徐白一从理论上总结出中国东北的审美精神由六大要素组成。 即,大、平、广、远、荒、冷! 对应这六个要素,建立相应的绘画形式的语言表达体系。 以宋人绘画的法理学,融合西方绘画构图的可视性等因素,以古今中外绘画的有用方法,专注于研究表现中国东北平原风貌的景色,开创了东北大地平原绘画的先驱,尤其擅长表现北方平原的冰雪,其作品气势恢宏,气氛清新
多年来,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年受毛主席纪念堂的邀请在现场创作巨大的绘画“北国风景”。 2019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大美长白·; 情系平原徐白一工笔山水画展。 在美术专业核心报纸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和作品。 有《徐白一画集》、《徐白一工笔山水画集》、《广远堂艺话》、《徐白一-----一人出外自成一统》。
『清爽饱满·; 霜染成长白
徐白一是我十几岁的老相识,弟弟。 是将近30年的老朋友,当时他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转眼之间,他也度过了天命之年,时光飞逝,回想起来真的很感慨。 白人豪爽仗义,坦率直言。 古人常说字如人,画如人,但白一不能用。 他精彩绝伦的描写、极致的表现,以及高雅至极的格调,简直和他的性格判若两人。 一技之长,一技之长,不追时髦,以独创的思维见长,并且有自己的见解。 他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性。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35岁的徐白一还在长春市第一中等专科学校任教时,他带领几个学生在长春市举办了徐白一老师和学生的细密画花鸟画展。 我记得展览效果非常好,引起了不少关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我还为这个展览会从许白一师生工笔花鸟画展上撰写了熟人-智力-知己所想主题的复印件,发表在93年6月3日的吉林日报上。 徐白一是画工笔花鸟的,他从宋人开始,十年如一日钻研,永不停止笔耕。 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后,他长年游学欧美各国,有幸观赏世界各国古典名家的作品,艺术技术大幅增加,给他的艺术水平带来了巨大的飞跃。 现在,当他的作品展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多少让人们惊愕和困惑,他的画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好像没有像他那样与时代对立的人出现了,所以他好像来自古代。 他的画从不新潮,也不入流,但他绝对和别人不一样。 他变了。 表现的立场发生了变化,表现主题的素材也发生了变化。 表现的高度也发生了变化。 总之一切都变了。 他的作品焕然一新。 他的作品有深度、有品味、有格调、耐人寻味、惹人喜爱,令你陶醉,令人心旷神怡。 他的作品前所未有地描绘了东北大平原的草创,从中国画史的角度谈他的创作,开辟了中国画的新天地,可以说为东北长白山下的平原开辟了疆破土的写照,创立了新的画派。 他是中国北方平原画派的创造者。
《雾锁雪溪》
《游月平原》
中国画从清中初期到现在,人们都以现在流行的绘画形式为习性,虽然有流派之分,但都属于一种之中。 南北东西差异不大,以文人画的审美为标准,所有绘画都离不开诗、书、画、印。 虽然说是用书法入笔画画,但是画画首先需要书,好像没有书也不能画画。 在这种思潮下绘画的审美趋向单一性。 将会使祖先的古典绘画边缘化。 几乎无人问津了。 由于文人画的二重性,一是其高度概括性,再加上其表现难度极高的特点,经过近两三百年的快速发展和完整性,达到了迄今为止至高无上的境界。 又出现石涛、八大这样的大师是不可能的。 到了现代,黄宾虹把笔墨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迅速发展是宝贵的。 黄宾虹以后,山水画以此为基准也在发展。 花鸟画齐白石的出现开辟了新天地。 正是齐白石的出身和他出生的年代造就了齐白石的成就。 齐白石用文人雅士的画形式用老百姓的心来表达老百姓的心情,这些徐白一早就看过并提出来了。 正是齐白石的出现,才开始能融合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 这才是齐白石最有贡献的地方,关于其他技法的突破还在下面。 按体裁划分,由中国简笔创作的意大利画迅速发展为齐白石、黄宾虹的出现,他们的画应被称为新文人画。 绝不是现在有些画家自封自己是什么新的文人画。 齐白石之后,中国写实花鸟画一直在那个框架里徘徊。 山水画一直在黄宾虹的影响下,不逾越其篱笆。 在多年的快速发展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许多画家也不断进行各种探索,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贡献。 例如,描绘了潘天寿、傅抱石、石鲁、黄秋园、李可染、贾福福、于志学等山水。 例如徐悲鸿、蒋兆和、周思聪、王子武、李世南、何家英。 画花鸟的有陈子庄、张鹏、崔子范、江宏伟等。 例如刘奎令、刘继卣、冯大中等。 大家在不断探索,寻找新的突破口。 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全国各级美展上,百花齐放。 中国画源于本土,但土地利润丰厚,只能在目前的状态下寻求突破,因此整个中国画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迷茫。 这和中国画难度之高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这个大平原上的画家们也经过不断的努力,出现了画冰雪的于志学和超越古人的画虎大师冯大中,而今天我介绍的徐白一是在东北出生长大,出国旅行归来的画家。 他的出现就像东北寒冷沉寂的大地上,在那空广阔的天地之间,突然有美丽动人的乐章进入了人们的心中。 他的作品深深地感受到了东北大平原的美。 感受着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上的景色、东北之天、东北之地的一切,都散布着那沃土的新闻和那无声的美丽。 通过他的作品散发出那沃野的泥土气息。 被那巨大的震撼力和那天高地的广阔所吸引,平原的山丘和溪水表达了画家心跳的心。 他的画与他的人紧密相连他的画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有一句很感兴趣的话,他说:“我有‘ 恋人,那是我看着就不厌其烦地爱的画面,当我沉浸在创作中的时候,心跳加速,就像和恋人出轨一样,兴奋地喜欢上了,自己做不到。 通过他的这句戏言,可以多少知道本文前面提出的种种不解之处。 徐白长年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所以他好像不是和世界无关,活在当下的人。 所以他的画不是随时代发展的,没有耀眼的现代性。
《长白松林》
我们通过他的作品,不仅可以深刻感受到强烈的东北地域特征和大平原的雄泥和博大精深,而且无论在表达语言上还是审美追求上都有他自己的艺术主张,有他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系统和特征。 看看徐白一的作品,就像徐建融评价徐白一的作品一样,我们不容易发现几个方面的优势。
『苍茫的天地·; 等待春风”
一、他的作品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北方平原绘画的开山之作。 他的作品事实上形成了平原画派这个全新的流派。 这个画派的形成表明平原美学特征的审美有自己的语言和审美体系。 这个语言和审美体系的形成,是在五代两宋古典绘画精神的指引下,以写生为基础,在实践中长期注意写生而形成的符合地形特征的绘画语言体系。 把它广阔无垠、平远深邃、豪放浩瀚的抽象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乡》
二、他的绘画是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并且运用在画面上。 用地道纯粹的中国古典工笔花鸟画的笔来表现其精神高层次的意境,他的绘画是用写实的表象形态来表现抽象感觉的抽象绘画,他的画绝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他所描绘的真实的景物。 他想表现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到的精神,他的画面上流传着非常强烈的新闻。 那是超出一切物质感知,无法言表的东西。 这可能就是徐白一作品的魅力吧! 我们把他的这个特征称为超抽象。 这些是他的作品和现在的画家最大的不同。
《故乡》
《无声的春水》
三、在漫长的探索中徐白一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现有人类的所有文明到今天为止,其大部分都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 这是一种以宗教、科学、艺术等人类自身为中心展开的思考。 包括自然科学在内都是发端于人类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这个结果直接导致了人类思维单向度的迅速发展。 说到那幅画,被描绘成了内心的声音。 绘画是表现画家个人内心感受的,人的生活是受时代的局限,人的思想意识也是受时代影响形成的。 会带来有限的结构和有限性吗? 基于此,徐白一将他的思考点推迟到人类文明还未出现的一万年前,他试图表现那个时期纯粹原生态的自然世界。 那个画面,是那样清新安静,那样的幽深,那样的微尘不染,那样的超凡魅力,他表现着超越的精神自我! 像庄子逍遥游一样获得意境,悠然自得。 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他开始提高表达水平。 似乎有着吸引着他的无限魅力。 他通过他的作品表现出了这种无名的感觉。 从他的整个作品中传出了很强烈的消息,弥漫着清新的气氛,感到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看徐白一的作品,可以暂时忘记现在强度高、节奏快、忙碌的生活,忘记烦恼,从精神上得到暂时的快乐和放松。
《雪雾图》
《雪道》
近十五年来,徐白一的作品很少参加展示和发表,在中国画界,他四十岁之前偶然参加过地方的展览和发表,得过一点奖。 但是他经营不善,没有与时俱进。 他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很开心,满足地快画教他的书,画他自己的画,世界上无与伦比。 长期以来,在这种状态下他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性,对艺术和人生有着他自己的认识,除了多年的潜在钻研和大量实践外,还有机会在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进行展览、讲学、艺术交流等活动,各博物馆 他经常说。 如果说从国外看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多年来对绘画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和正确,知道了应该怎么画画。 在这种情况下,徐白一的作品有了现在这样的变化,改变了过去的画风,大大改变了它的样子。 他的心情现在是异乎寻常的平和和出奇的平静。 与自然同步。 但是,这个自然可能是道路的出现。 在这里我想用许白一的诗来总结本文。 白雪邀请明月,大野歌颂长天。 虚无形美,悠然如仙。
《早春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