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4字,读完约5分钟

据西部新闻网报道,她与丈夫埋头研究35年,使团队开发的水稻保护性栽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众多荣获殊荣的丈夫因公殉职后,她投入到丈夫未完成的事业中; 她引进并示范了在黑龙江垦区宣传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经济效益达5亿元。

“35年,守望那片稻田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专家郑桂萍”

她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农垦总局水稻耕作学科带头人郑桂萍。

田地的地头寻找课题

以前的北大荒现在成了北大仓,其背后有无数默哀者。 郑桂萍和她丈夫李金凤是那个领队。

20世纪80年代中期,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大规模快速发展。 虽然农垦大学是垦区重要的科研基地,但当时的学校在水稻研究方面基本上是空怀特,农业栽培专业的李金凤自主承担着学校水稻科研的重任。

当初,郑桂萍只是协助丈夫进行实验,但后来这项工作变成了两个人的合作。 学生和同事称他们为“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工作上的最佳伙伴”。 郑桂萍善于在田间发现难题,为了应对盐碱地的稻作问题,郑桂萍带队选育了2个耐盐碱水稻品种,获得了盐碱地改良剂发明专利,对盐碱地水稻的开发和栽培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5年,守望那片稻田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专家郑桂萍”

作为垦区水稻高产生产项目的首席专家,她每年在农田和实验基地耗费大量时间,出村回家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检查。 有一次,大风把瘦弱的郑桂萍吹倒在地上,鞋子和裤子的脚都湿透了。 过了50岁的她虽然在风中颤抖,但反复看了剩下的地块,还是凌晨回到了家。 同行的研究生赵洋现在还在导师那里说:“一刮风就干。 我记得你说过“看到的地方很重要”。

“35年,守望那片稻田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专家郑桂萍”

出去,不仅处理了农民的困难,还从农民那里学到了经验。 2008年,她去了肇源农场。 那块水田是盐碱地,返碱情况严重,不适宜在以前传下来的土里掺酸大面积实施。 当地农民研究在出土面上铺沙子隔离碱层,效果极好。 郑桂萍兴奋地把这种做法告诉了水稻中心的同事们。

“35年,守望那片稻田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专家郑桂萍”

继续写丈夫未完的事业

35年来多次做某事,做好事,动力来自对稻田的爱,也来自对丈夫的爱。

“垦鉴稻10号:七星农场亩产715.9公斤,察哈阳农场亩产823公斤……”这是2006年国家北方超级稻专家组对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垦鉴稻10号的抽检结果。 按照国家标准,北方地区超级稻亩产要求650公斤,垦鉴稻10号完全达到。 喜讯传来时,垦鉴稻10号的培育者李金凤已经听不见了。 2006年8月,他从农场科研基地返校途中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因公殉职,享年45岁。

“35年,守望那片稻田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专家郑桂萍”

虽然已经13年了,但每次想起都会加深郑桂萍的痛苦。

农垦大学的老师说,2006年,李金凤和村民一起种了试验田。 村民丁荣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凌晨三点多李金凤去地里看苗情。 耕一分钟收获,最终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680公斤,出米率达80%,相对于其他品种将增加近亩产120元。

在夫妻的共同努力下,农垦大学的水稻科研事业蒸蒸日上。 他们培育的4个水稻高质量高产新品种在垦区得到大规模宣传,顺利完成了许多省级重要科研课题,其中“水稻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和配套机械开发与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5年,守望那片稻田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专家郑桂萍”

在2006年的交通事故中,郑桂萍突然失去了生活和事业的亲密伙伴,但她没有沉浸在痛苦中,她觉得对丈夫最好的想法是让他未实现的事业更好。

郑桂萍的助手李宏宇介绍说,以前李金凤首要进行栽培、水稻育种和新品种的宣传,郑桂萍首要进行作物生理研究。 李金峰离开后,这些工作不仅要由郑桂萍携手,在学校进行水稻科学研究,还要为在垦区开展调查和技术服务而奔走。

“35年,守望那片稻田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专家郑桂萍”

即使是丈夫的忌日,郑桂萍在地里也很忙。 在她看来,和水稻在一起是对丈夫最好的纪念。 微风轻拂稻浪,既是诉说,也是思念……

指导的学生比较省事[/s2/]

郑桂萍夫妇对北大荒的爱和对稻田的痴情,深深感染了他们的学生。

一些年轻大学生不想选择农学,认为太痛苦了,没有出路。 李峰理解学生的想法,但他决不允许他们把农学看得太低。 他没有把硬道理教给学生,而是活动身体,率先垂范。 在试验田里,他先是赤足下水,挖开池田的田埂,喷农药,撒化肥,什么都抢先了。 秋收时,他和学生比做了。

“35年,守望那片稻田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专家郑桂萍”

和丈夫一样,郑桂萍也经常说:“老师是个特殊的职业,老师的话给学生的人生留下很多印象。” 到了农忙季节,郑桂萍带领师生们下地劳动。 环顾考场,大家都是戴着草帽漫不经心地工作的人,不知道哪个是学生,哪个是老师。 她指导的学生毕业时成了农场争夺的对象。 “郑桂萍的学生”成为了企业品牌,她对教书育人30多年给予了最正面的评价。

“35年,守望那片稻田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专家郑桂萍”

郑桂萍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一提到水稻,她就滔滔不绝。 但是,一旦涉及荣誉和成就,她就像另一个人了。 “大多数人做得比我好,做出了很多成果,我只是做了我喜欢的事情”。

还有半年多就退休了,郑桂萍还没有考虑要不要接受学院的挽留带队。 “因为必须看身体是否允许。 但是如果农民有困难,我会尽全力帮助他们。 》《人民日报》《2019年08月21日07版》


:肖潇潇


来源:人民报道网

标题:“35年,守望那片稻田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专家郑桂萍”

地址:http://www.red-bird.cn/rmtt/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