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32字,读完约6分钟

郭凤鸣,祖上甘肃。 银鹰化纤的员工,非常喜欢文学创作。 我喜欢用灵动的复制品拥抱自然。

父亲的足迹

在缘分温暖的太阳下,随时都会发生各种各样奇怪的故事。 例如,我父亲怎么也没想到,这一生与铁路的缘分很深,醉得不知道回去的路。 在深足奋斗的历史中,父亲迈出了另一种人生。 几年后,我追寻着父亲的足迹,轻轻翻阅着历史的一角,仔细掸掉积压的烟雾,在父亲激情燃烧的时候,拾起了震撼人心的几缕浪花,表达了对父亲和老一辈铁路工作者的仰慕之情。

“郭凤鸣●父亲的足迹”

1936年3月25日,父亲出生于甘肃省,是通渭县碧玉乡碧玉上店子,祖父和祖母面朝黄土,是个朴实的农民。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寄宿山水,必有其源; 人的祖先如果是水木的话。 据我两位父亲考证,我们郭氏家族最先拥有大面积耕地,商用骆驼九十九头,大型水粉店一家,雇了无数大户。 当这辉煌持续到祖父那一代的时候,家族生意已经冷清了,生活变得非常困难。 祖父是兄弟4人,在互相帮助中难以生存,生活困难。 我的祖父和祖母养育了四个孩子。 父亲是长子,在老家的几湾庙读补习班。 至今父亲还能背诵当时学的《三字经》和《百家姓》的一部分。 之后,父亲因家庭生活所迫,中断了学习离开了补习班。 本家的老年人在养护、维修虎湾的道路,因此进行与道路有着不解之缘。 此后,父亲在铁道部第三工程局两处,从事铁路测绘和职工指导等基层职务,工作40多年,目前全家居住在山东高密。 在上万人聚集的中铁三局中,父亲没有惊人的成就和自豪的荣誉,但在孩子心中,父亲一生的奉献大于请求,平凡伟大,普通高尚,我们尊敬父亲。

“郭凤鸣●父亲的足迹”

1954年金秋十月,人民志愿军铁路工程总队有军人,到我老家招募铁路工人,被选中,年轻的父亲和几个同乡一起被录用。 他们随部队人员来到陕西宝鸡,参加宝成铁路的建设。 当时,各行各业都荒废了,铁路建设更加必要。 我爸爸一行人从宝鸡到达秦岭工地,没有居住地,蜷在废窑洞里住,又冷又湿。 之后,建造了简易活动房屋车,之后,无论在哪里施工,住宿都是活动房屋车。 父亲们在接受铁路常识、常规训练和安全教育后,紧张地投入到繁忙的工程中。 父亲说那时候搞军事化管理,和他在一起的几个老乡,因为不能忍受繁重的劳动和严苛的制度,选择了离开回老家,但只有我父亲一直在重复着。 爸爸们在秦岭施工的时候,宝成铁路南端已经提前两年在成都开工了。

“郭凤鸣●父亲的足迹”

宝成铁路是陕西宝鸡至天府之国四川成都之间的山岳铁路,也是新中国第一条施工困难的铁路。 宝成铁路全线崎岖地形,山脉纵横,深谷、滑坡、塌方、落石、泥石流频发,坡度大、坡长、弯道多,施工环境极其繁多,复杂困难。 李太白当时有诗云。 黄鹤的飞行还不能过去。 猴子忧心忡忡地攀登,足以证明宝成铁路面临着地势险要和险要的危险。 但是,山的高度有客流量,水深有渡轮的人。 当时的父母们硬要高山低头,给河水让路,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宝成铁路全线光隧道304条,大、中、小桥1001条,跨越秦岭、巴山、剑门山等山脉。 整个工程跨越了数百座大山,填埋了数百个深谷,克服了地理地形的制约。 在崎岖的山、山谷的狭小中,老一辈铁路人员忍受着他们的痛苦和艰辛,发挥了将日月变为新天的豪壮志向,天险终于开辟了道路。 秦岭主峰有七个隧道口,位于同一个山梁上。 隧道重隧道、铁路重铁路、山回路旋转,线路迂回盘旋爬行,形成三个马蹄形和一个麻花形。 铁路层层叠在三层,高相差817米,完成了世界铁路史上有名的观音山展线。 为了这条铁路,整个铁道部花费了当时新铁路系统一半左右的劳动力和五分之四的机械建设力。 经过4年,贯通了连接西北和西南的这条交通大动脉。

“郭凤鸣●父亲的足迹”

我父亲在宝成铁路的时候被分成了隧道队。 隧道施工又苦又危险,最害怕开洞炮击后的塌方和滚石。 一不小心,泥石流和滚石就会像破裂一样流下来。 父亲想起了开始挖掘隧道的经历,说一开始总是提心吊胆,非常害怕。 第一次接触,安全常识不太清楚。 当时,机械设备简单落后,许多繁重的劳动由人工操作,工程进度缓慢。 数百米长的隧道最初只能打2米。 这条2米长的隧道的顶层被加固,地面的碎石被清理干净后,向两侧扩展,然后继续前进。 2米2米的移动。 开枪,加固顶楼和两侧,用手推翻斗车推碎石方,200多人的队伍,全员严密监视随时发生的塌方和滚石乐队,确保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父亲的队伍打通隧道,加固,打扫干净之后,铺装队开始了他们的工作,一个队对接另一个队,一直这样下去。 因为工程进度很慢,所以不得不不分昼夜加班。 在繁星密布、酷暑交替的情况下,父亲队分为两班制,每12小时轮换一次,忙碌的日子像流星一样闪耀,那段岁月依然成为历史。

“郭凤鸣●父亲的足迹”

现在看到列车像龙一样穿梭于秦岭山脉,你可能不觉得稀奇。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已经看惯了,目不忍睹。 铁路系统也在马脚不断更新。 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没有现代化的装备设施,所有的施工材料都依靠人来承担。 当时,木枕木一根重4050公斤,水泥枕木更达300400公斤,还有线路和缓冲碎石,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宝成铁路全线的线路数和土石方使用量。 即使在目前的条件下,从宝成铁路宝鸡到阳平关,地形限制仍然是单线,因此至今未能跨越。 当时,在那种落后的装备和艰苦的环境中,难以想象父辈是如何以超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改变蜀道的艰难,难以进入青天的局面的。

“郭凤鸣●父亲的足迹”

1956年7月13日上午10点,甘肃省徽县黄沙河举行了接战仪式。 在这个万众瞩目、可喜的季节,我父亲没能参加。 因为他们完成了部分工程后,去了河南三门峡,双线隧道工程开始了。 现在,说起宝成铁路,年迈的父亲眼里闪着浑浊的泪水,心中掩饰不了喜悦和兴奋。 是啊,刚参加事业,有经历、参加、建设世界铁路史上被誉为中国人骄傲的宝成铁路的特权,为什么不满腔热情,充满热情呢? 当你今天坐在宽敞舒适的列车里,享受着便利的交通带来的快感时,你能想到吗? 过去,有一些人在风中咬着牙,在烈日下汗从头流到脚后跟。 他们不怕风霜,不怕炎热,满怀踏实奉献的热情,在美丽的青春时代不怕困难,建造了这条奇迹般的铁路。 他们是共和国初期组建军队的铁路工人。 尽管他们平凡、普通、默默无闻,但他们创造的奇迹却跨越了时间空,不断激发着铁路人,创造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来源:人民报道网

标题:“郭凤鸣●父亲的足迹”

地址:http://www.red-bird.cn/rmtt/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