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1字,读完约3分钟

细雨下个不停,清风拂面。 前几天从成都开车去自贡了。

千年盐都,南国灯城。 说起来我的梦想才刚刚开始! 自贡离老家内江的威望约有30公里,距离并不算远,但那时的路和现在没法比,很难走。 石子路,一往上走脚底就痛。

不知道是意气风发,还是年少之至,有一次,突然很奇怪地想和朋友走过去做贡献。 黑暗降临的时候,从家里出发到第二天晨光开始点亮。 到了自贡,匆匆吃了早饭后,我注意到两条腿肿得像馒头一样。

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我答应和村里普通年长的孩子一起做贡献。 在家乡的书画装裱店,一位举止言谈都很儒雅得体的中年男子引起了我的观察。 后来得知他是《自贡日报》记者黄兆华老师。 黄老师不仅是老记者,还是文学和书法的爱好者,虽然相遇很短,但是很开心。 初中毕业,对我来说也是

“雨中盐都行”

之后,每次去自贡都去见黄老师所在的报社,多次交流,非常崇拜。 那时我觉得记者的工作很神圣,记者的高大形象也逐渐在我脑海中凸显,成为记者成了我当时梦寐以求的夙愿。

我清楚地记得,1992年底至1993年初,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自贡市文联、川西南矿区、自贡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大规模征文活动。 我的散文《二胡声颂主席》被选为佳作奖,刊登在那一年的《蜀南文学》上。

正因为心中有梦想,努力才有方向。 之后的时间、学问、读书……多次辗转,实现了我多年来的记者梦。 在成都一家报社找记者工作,才像黄老师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风中雨来,用手中的钢笔和照相机记录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变迁,记录着身边每一个身体的悲酸、酸甜苦辣、是非、欢笑和泪水。

“雨中盐都行”

享有“情报一家”和“一门三代六记者”名声的黄兆华老师,记者生活40多年,从小就很喜欢文学艺术。 曾经热衷于诗歌、散文、游记、小说、戏剧、杂文、金石、绘画等的创作。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风物通信《自贡场镇风情》、诗《苍天悠悠》、《漫道柔肠》、《诗囚》、信息化作品《“名记”道路彷徨》等特辑相继出版。 在这些作品中,黄先生真诚地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家乡的感情。 特别是后来出版的《诗囚》集中,除诗、词、歌、赋外,还收录了他创作的充满自贡“盐巴味”和强烈人情味的民谣、山歌、歌词、唱词、民谣等作品。

“雨中盐都行”

... ...

后来结婚生了孩子,忙于生活,和黄老师的联系越来越少,断绝了。

这次的盐都很好,但是时间很急,没能去见黄老师,非常遗憾。 时隔多年,黄老师觉得应该退休在家。 空闲暇时也一定会写文案、练习书法,度过晚年,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赵彬) )。


:晓彤


来源:人民报道网

标题:“雨中盐都行”

地址:http://www.red-bird.cn/rmjk/9341.html